春日的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里,芦苇摇曳,白鹭齐飞,一艘画舫载着游客穿行于芦苇荡间,船娘吴大姐的苏南小调与桨声相和,宛如悠扬乐章在水波间流淌。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常熟市阳澄片区,这里河湖交织,水网细密,湿地率高达74.37%。2020年起,湿地管理方联合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将7处闲置大坑精心打造成“多塘活水链人工湿地”,修复退化湿地5331平方米,将劣Ⅴ类水改善为Ⅲ类以上,显著提高了湿地治污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如今,171种昆虫、720种植物、167种鸟类共同构建起充满活力的湿地生态网络,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超1亿元。
在这一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背后,是恒丰银行常熟支行4500万元金融之水激起的涟漪,也是金融机构为维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做出的努力。
破解生物多样性项目融资难题的“金”钥匙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实践中往往面临融资难、资金保障不足的困境。据估计,全球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每年约为5980亿美元至8240亿美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金融应运而生,被视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钥匙。国际金融机构正通过绿色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方式,探索介入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
“当前,全球多地积极探索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积累了开发性贷款、基于供应链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债务换自然’机制、多元化基金支持等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告诉记者。
从资金类型来看,财政资金、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等提供的中长期公共资金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从资金结构来看,单一类型的资金难以形成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支撑,需要充分发挥信贷、债券、保险、基金等不同类型资金的优势,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形成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广泛有力的支持;就单个项目而言,也需要通过不同工具的组合、不同金融机构优势的发挥,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从资金的投向来看易速宝,挖掘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商业机会,实现商业投资和公益性投资的相互促进,有助于更好地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性。
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行动计划。
构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制度框架,开展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强化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激励,推动金融机构建立生物多样性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被视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着力点。银行业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以绿色金融为抓手,通过金融创新实践,探索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行动”。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创新实践
“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通过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这就是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发展模式。”建设银行常州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8月,该分行首笔EOD项目贷款成功获批,这笔“常州金坛两湖创新区生态环境整治及绿色产业发展项目”贷款共获批10.4亿元,截至今年3月,已投放3.63亿元。
生态环境治理势在必行,当下各地政府结合相关政策大力推行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的EOD发展模式。该模式涵盖环境综合治理、矿山修复、流域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生态新城开发等多个领域,已被证明具有商业可持续性。
通过EOD贷款,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得以结合。例如,江苏银行(600919)徐州分行的“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三期”项目,通过EOD模式获得授信,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每年仅景区部分收入可达1亿元左右。
“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在当前支持EOD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EOD项目的前期规划,围绕美丽湖泊、美丽海湾、美丽乡村建设等,引入与保护成果挂钩的投资回报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投资人+工程总承包(EPC)等多种项目运作模式,进一步探索以EOD项目相关资产、权益等为抵押的项目贷款,提升EOD项目融资能力。”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副总经理陈亚芹表示。
类似的金融创新持续进行。例如,南京银行的“海洋蓝色碳汇贷”以紫菜养殖的减碳量、固碳量远期收益权抵(质)押担保,在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的同时,助力海洋生态保护。此类碳汇贷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质押贷款创新性地将碳汇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量化,转化为金融产品。
可持续发展挂钩贷则通过将贷款利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指标挂钩,激励企业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亚太森博(山东)浆纸有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挂钩银团贷款,就是根据企业在环保指标上的表现给予利率优惠,推动企业节能减排。
银行业探索推出相关创新产品,积极进行更多创新实践。近日,建行江苏太仓分行为一家汽车码头公司开立了太仓市首笔生态保护与补偿付款保函,通过创新设计“保函+资金监管”综合服务方案,实现全流程穿透式管理,确保资金精准用于胭脂鱼、长吻鮠等珍稀鱼种投放。以该笔保函为切入点,该分行还建立了“生态补偿企业白名单”,推动补偿资金高效闭环运行,助力政府构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政银企协同创新,推进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确保居民从保护项目中获益
河南安阳白璧镇大寒村,清晨,刘大娘推开院门,晨光正斜斜掠过屋顶那片深蓝色的“瓦片”。“这块‘铁庄稼’旱涝保收哩。”刘大娘踩着梯子擦拭光伏板,动作轻柔得像在侍弄刚抽穗的麦苗。自从去年安装了48块光伏板,她家屋顶变身“发电站”,每年进账2000元租金,抵得上过去两亩地的收成。
安阳地处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区,近年来,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矿山治理等持续筑牢生态保护基底。刘大娘参加的是阳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MWp整县户用光伏项目。为助力黄河流域绿色能源转型,建行郑州金水支行为该项目前期建设批复固定资产贷款2.8亿元,支持生态保护、清洁生产的发展。
让当地居民从保护项目中受益,是推动生态项目的核心原则。“气候危机治理和生物多样性危机治理这两个领域事实上对绿色普惠金融都有强烈的需求。”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告诉记者。尤其是在生物多样性危机治理中,因为就地保护的原则,使得怎样通过绿色普惠金融实现当地社区、当地农户的利益增进,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绩效长期维系的基础。
“只有真正将人和自然深度绑定,让其感受到其中的价值所在,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恒生中国企业传讯及社区投资总监尚擎红表示。恒生中国在其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中成立了协调小组,通过与当地社区居民定期沟通,鼓励其参与项目工程实施、后期管养,形成了一种“人人参与,人人获益”的良性模式。
由此,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融合也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被给予了更多期待。“在满足大型绿色项目融资之后,气候危机治理和生物多样性危机治理对农村甚至是偏远地区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就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蓝虹说。
在蓝虹看来易速宝,政府层面要推出更多支持政策,同时也需要基层金融机构在实践中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例如建立更为完善的符合目前气候危机治理和生物多样性危机治理的金融目录,并通过金融科技的创新,降低绿色评估的成本,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以提高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好地识别相应主体;利用数字技术,例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降低绿色普惠金融的融资成本。
铁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