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缘政治的局势风起云涌股利网,时刻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特别是在中美两大强权的激烈角逐中,世界各国都在小心翼翼地调整战略。然而,欧盟、印度、伊朗和日本这四个在全球舞台上颇具影响力的角色,却在这一轮复杂的博弈中屡屡失策,陷入困境。
欧盟试图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采取“骑墙”策略,结果反而遭遇了双重关税的重创;印度紧紧依靠美国“靠山”,却发现军购费用不断膨胀,负担沉重;伊朗在核谈判破裂后,其核设施接连遭到攻击,局势更加紧张;日本跟随美国推行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围堵政策,反倒导致本国相关企业订单大量流失,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他们的判断失误?这四个经济体为何走到如今的尴尬局面?
自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扮演着全球秩序的维护者角色,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慷慨地支持盟友对抗潜在的对手。然而,近年来美国的外交与经济策略发生了显著转变。美国不再愿意无条件承担“世界警察”的重任,而是将中国明确定位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采取了贸易战、关税壁垒和技术限制等多种手段,力图遏制中国的崛起。
展开剩余83%进入2025年7月,特朗普政府再次掀起了一波强烈的“组合拳”:对外大规模加征关税股利网,对内则推出被称为“大而美”的税收及财政支出计划。这些内外政策的叠加产生了难以预料的影响,许多经济专家纷纷预测,美国很快将面临通胀压力的剧增。然而,特朗普依然我行我素,不顾外界担忧。7月10日,他提出对所有尚未加征关税的贸易伙伴实施15%或20%的统一关税方案,形成了一张覆盖广泛的“无差别打击网”。
国际清算银行在其《2025年度经济报告》中直言,美国的关税政策已“彻底颠覆了全球经济软着陆的预期”,令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那么,为什么这四个经济体既低估了美国“利益至上”的霸权本质,又误判了中国坚决维护核心利益的能力呢?
为了换取美国“关税豁免”的承诺,欧盟在2025年对中国采取了“贸易战三连击”:五月份,欧盟拒绝了中国电动车价格承诺方案,坚决加征最高达38.1%的反补贴税;六月,欧盟突然将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排除出未来五年的招标市场;甚至还将经贸问题与俄乌冲突挂钩,扬言要制裁中国银行。面对这些压力,中国商务部迅速反击:七月一日对欧盟不锈钢征收43%的反倾销税,五日对法国白兰地加征27.7%到34.9%的关税,六日启动医疗器械采购对等限制措施。数据显示,尽管2025年前四个月中国对欧盟电动车出口下降了20%,但欧盟本土的电动车产量仅小幅提升了4.2%,这一系列贸易壁垒反而推高了欧洲整体的通胀率,达到了6.8%。
欧盟原本以为“对华强硬”会换来美国的支持与回报,却不料特朗普政府率先挥出关税大棒:6月20日,美国宣布对欧盟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钢铁和铝制品的关税上调至50%,还扬言如果7月9日前未达成协议,将对欧盟所有进口商品征收高达50%的关税。更令人讽刺的是,在G7峰会结束后,美国突然解除对华芯片软件的限制,让欧盟彻底沦为被边缘化的“战略弃子”。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估算,如果美国的关税全面落实,宝马、奔驰等知名车企将面临约200亿欧元的年度利润损失股利网,超过2万个相关岗位岌岌可危。
2025年2月,印度总理莫迪签署了一份价值200亿美元的军购协议,计划引进40至50架F-35战机。然而,每架战机的年度维护成本高达800万美元,全生命周期支出预计超过千亿美元。更为严峻的是,这意味着印度必须全面接轨北约的后勤体系,从而彻底丧失军事自主权。此外,印度还试图在美俄之间巧妙平衡:一方面与美国签署《关键矿产谅解备忘录》,另一方面继续推进价值40亿美元的俄罗斯“沃罗涅日”战略预警雷达采购。然而,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最终遭遇反噬——2025年6月,美国以印度违反制裁规定为由,冻结了其普惠制关税待遇,俄罗斯则停止了对印度的低价原油供应。更让印度难堪的是,在中印边境拉达克地区部署的美国制造“海马斯”火箭炮,由于缺乏中国生产的稀土永磁体,陷入“有炮无弹”的窘境,而向美国求助时,却得到“优先关注台海局势”的冷淡回应。
自2025年4月12日,美伊双方在阿曼启动首轮间接谈判以来,伊朗做出了一些实质性让步:暂停60%丰度的铀浓缩活动,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增加监控设备,并释放了三名美国公民。但美国的态度却逐渐强硬起来:从最初的“允许民用核计划”,退回到要求“彻底销毁离心机”,甚至提出伊朗必须放弃弹道导弹研发计划。更令人震惊的是,特朗普在谈判期间多次公开宣称“进展顺利”,背地里却批准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进行“预防性打击”的秘密计划。6月22日,美军出动125架战机,投下14枚GBU-57“钻地弹”轰炸福尔多和纳坦兹核设施。这种能够穿透80米厚山体的炸弹,破坏了设施的通风和电力系统。尽管伊朗方面声称“核心设施未受损”,但卫星图像显示福尔多核设施出现6处弹坑和部分坍塌,导致铀浓缩能力短期瘫痪。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截至空袭前,伊朗高浓缩铀库存已从210公斤降至120公斤,但美国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却始终未放松。
为了配合美国“芯片四方联盟”的战略,日本在2025年两次升级了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2月,将42家中国实体列入“最终用户清单”;4月,进一步限制COMS集成电路、GAAFET技术以及量子计算用低温冷却器的出口。但日本半导体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极为严重,信越化学有35%的光刻胶销售到中国,东京电子有28%的刻蚀设备销往中国。管制政策实施后,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等中国企业迅速转向荷兰ASML和美国应用材料等厂商采购替代设备,导致日本半导体设备协会会员企业2025年第二季度订单量同比锐减18%。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技术管制产生了“反噬”效应:中国加快自主研发进程,2025年6月成功实现28纳米光刻胶的量产,直接冲击了信越化学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的垄断地位。
日本本期待通过协助美国围堵中国半导体产业,换取在安全领域的“松绑”,却不料沦为美国“产业转移”的牺牲品。特朗普政府不仅未减少对日本汽车的关税,反而要求日本增加对美半导体产业的投资,金额高达100亿美元。更讽刺的是,美日“半导体供应链韧性倡议”要求日本企业将先进产能迁移至美国亚利桑那州,导致日本本土半导体相关就业岗位在2025年减少了1.2万个。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显示,受此影响,日本2025年第一季度制造业GDP同比下降1.3%,创下三年来最大跌幅。
信源:
北晚在线2025年7月11日——《特朗普:将对未接到关税函的国家征收15%或20%“统一关税”》
发布于:天津市铁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